海淀,北京版图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千年文化之海,百年艺术之淀”的美誉。这里山川锦绣、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区内不仅有“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有大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艺术名人,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以及许许多多内涵深邃、特色鲜明、品类繁多、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千百年来,海淀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剪纸、京绣、彩灯、绢人、风筝制作 ……这些耳熟能详的民俗民间艺术就是海淀人民代代相传的心血凝聚和智慧结晶,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然而,在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下,很多项目正面临着生存土壤缺失、后继乏人、传承现状堪忧的窘境,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成为永远的记忆!
自2005年起,海淀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文化部的号召,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先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四次大规模的非遗普查工作,召开四次区级非遗项目专家评审会,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普查到240多个项目,其中84个项目被批准加入海淀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其中30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项目保护名录,涵盖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等10个类别。既有曾经作为皇家贡米,经历康熙祖孙三代130多年的时间的京西稻种植技术,也有起源于1870年,由国医大师创建并将中医针灸技术发扬光大,又独树一帜的程氏针灸项目;既有久负盛名、延续和发展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的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也有闻名中外、巧夺天工的京派风筝的杰出代表曹氏风筝和哈氏风筝制作技艺,还有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体现海淀区民俗民风的传统花会表演如苏家坨太平鼓、海淀扑蝴蝶等等项目。
精彩的民间绝活、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震撼人心的技艺表演、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生命密码,同时也是海淀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将非遗这种“活态”文化传承下去,10年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鼓励和指导非遗传承人收徒授艺,节假日期间组织传承人到各大公园、商场等进行展演展示,带领传承人进入海淀区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和展演展示,带领传承人到天津、廊坊以及日本、美国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多种举措,将非遗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增进和唤起全社会对非遗的了解和自觉保护意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助力传统手工艺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