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人是我国民间纯手工艺术品,《全唐文》(卷八九六)罗隐的《木偶人》一文中就有绢人的相关记载,文中提到到:“……以雕木为戏,丹濩之,衣服之。虽狞勇态,皆不易其身也”。这里“雕木”指的就是以木雕头部和身躯,“丹濩之”就是以彩色描绘面目,“衣服之”就是着以绢布之衣。
除了史书记载,还有出土的唐朝真观年间的陪葬品实物为证。1973年9月,新疆吐鲁番县附近的阿斯塔那地区古墓群中发掘的唐代张雄夫妇墓中出土了“绢木女舞俑”和“官木俑”,“绢木女舞俑”着锦杉、绢袖,围以披帛,下身为彩色坠地长裙,裙外罩以轻纱;“官木俑”全部着黄色绫袍、黑腰带,姿态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绢塑造型艺术的较高水平。
有关绢人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对于绢人的发展起源,专家学者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以前。
北宋时期,民间开始把绢人运用在大型活动中。据宋人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第六?元宵)记载:当时的“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猴又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
后宋人吴自牧撰的《梦梁录》中也有以绫绢塑人形的记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并以绢绸彩结成人形”的制作工艺,由此可证,那时绢人的制作技艺已有了较快的发展,此行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规模。
元代以后,绢人工艺不断发展,至明代时工艺已较成熟,绢人、绢花、宫灯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绢人艺术品由于其技艺难度大和取材较昂贵,一向只在宫院显贵处可见,随着战乱不断,皇朝灭亡,绢人工艺也日渐衰落,几近绝灭。
(一)什么是绢人
北京绢人是继宋代以绫绢塑人型的基础上,以纱、绢为肌肤,真丝为发,绸帛为衣,制成的立体人型艺术作品。作品从上至下的服装服饰,手持的小扇,全部为上等的丝绸、绢纱而制成,用料十分考究。绢人作品讲究人物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社会地位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传统艺术中一支独特的奇葩。
(二)绢人的种类
1、糊头绢人
2、包头绢人:用10#捻丝,先窝成人的侧面轮廓:前额、鼻长、上嘴唇、下嘴唇、下吧、脖子、后脑勺一圈,丝长约20公分。根据头的大小而定,做两个脱脂棉卷,一大一小,大的在上边,小的在下边,用纱和线缝成头型,再用线钉出眼点、鼻孔、嘴,如绣花柳花梗的方式缝出上眼皮,然后用广告色画出眉、眼,用红色画出嘴,其他与糊头绢人工序一样。
3、绢挂人:
①绢挂人:为半浮雕式,与包头绢人工序基本相同,只做半身,不用做体型。
②绢浮雕人:基本是平面制作,人体各部位均以纸片剪成,用各色真丝品糊贴,再组合,突起不大,面部以蝉羽纱糊贴,同糊头绢人一样,画出眉、眼、唇,做工精美,可放入镜框,挂在室内墙壁上,另有独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