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文学艺术网

【妙峰山古香道】历史渊源


一、妙峰山名称来源

妙峰山在北京城的西北方向,今海淀区苏家坨镇和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辖区内,距市中心约百里。妙峰山为京西名山,又有大云山、羊山、阳台山、仰山、妙高峰之称。妙峰山主峰在妙峰山娘娘庙以北,海拔高1291米。广义妙峰山的范围:东至海淀区阳台山东麓,南到门头沟区永定河,西至门头沟区苇店沟 北临昌平区郎儿峪沟。

妙峰山的名字充满人文色彩,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和理想。它不像其它山,如馒头、髻、骆驼,局限在山的外形观感,而是山峰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妙峰山的名称源于佛教。妙峰是妙高峰一词的简略语。妙高峰一词出自佛教经典,妙高峰即佛教的圣山须弥山。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须弥,Sumeru 又作修迷楼、苏迷楼、须弥楼、弥楼,新作苏迷卢、苏迷。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译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积、善高等。

须弥山居世界的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形成一个须弥世界。须弥山的四周是四大部洲:东方东胜神洲,是帝释天统治的天国;南方南赡部洲,是阎摩天统治的冥国;西方西牛货洲,婆楼那统治的海国;北方北俱庐洲,多闻天统治的夜叉国。

据《华严经疏·卷十七》记载,佛祖如来曾在须弥山顶讲解华严经,归纳须弥(妙高)山有十大妙处,简而言之是最美丽最安全最悠久的地方。

《华严经·入法界品》讲到:善财童子向如来请教如何修习菩萨行,如来手指着前方对善财童子说,从这里往南,有个胜乐国,其国有座妙峰山,山中有个大德高僧叫德云,你可以去那里请教他。善财童子依照如来所指高兴地到了胜乐国的妙峰山,东西南北上上下下找了七天,才见到另外的一座山上有个僧人,善财童子急忙跑过去行礼拜见了僧人,那僧人果然就是德云和尚。善财童子向德云求教,德云和尚详细地教他如何修习菩萨行。故事说明妙峰山是德云和尚的修道场所。

北京的妙峰山是德云和尚的修道场所吗?在大兴区黄村火神庙存放着一通金代大定、明昌年间的石碑,碑阴上部刻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豳王完颜允成向世宗皇帝完颜雍提出的建议,邀请伦公寂照禅师出任妙峰山德云寺住持的疏文,全文如下:

今请伦公禅师住持昌平县西妙峰山德云寺化度,为国焚修,上延圣寿者。窃以要明慧眼,是处忘机,欲绝尘劳,且须把定此。盖伦公禅师幽居深谷,远迹市朝,以烟霞林麓畅其情,而涧水松筠作其侣,实以道逾今古,德冠京师。把定从来,事无一向。好个眉毛卓起,曲为今时。祖令放行,同于古往。可谓昔年传处大事门开。今日施时,分明露出,暂辞万壑千岩,来吐一言半偈,幸冀俯从,无劳谦逊。谨疏。大定十七年二月日疏。皇子判秘书监豳王。

疏文表明,金代大定时,昌平县西妙峰山有座德云寺,德云寺即德云和尚修道场。现在妙峰山的阴坡就在昌平界内,金代时妙峰山有可能属昌平县管辖。现在妙峰山上的大松树约有千年,现在妙峰山娘娘庙是不是金代德云寺的位置,留待以后考证。大兴火神庙金代豳王疏文碑证实妙峰山确有德云寺存在,德云寺的存在又证实了北京妙峰山的名称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入法界品》。《寂照大师实行碑》碑阴的豳王疏文证明,早在金代大定十七年1177年)妙峰山名称已经存在,至今少说已有834年。

 

       二、妙峰山的佛教信仰开古香道铺设之始 

       妙峰山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早地区之一。《光绪昌平州志》载,香水院建于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比众所周知的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还早39年。也许最初的香水院不是佛寺,而是祠庙一类,后来成为佛教寺院。北京最早的北魏大佛就在妙峰山麓的车耳营村石佛殿。妙峰山地区有唐朝创建的大云寺、法云寺、宝云寺、福胜寺,辽金时期的仰山栖隐寺、上方寺、清水院(大觉寺)、黄普院、白瀑寺等。明清寺庙更是多得难以计数。有寺的地方必有道路相通,信众前往寺院礼佛烧香,故通往寺院的道路称之为香道。妙峰山地区的寺院大多建在深山之中,山中遍布岩石,就地取材十分方便,因此香道都用大大小小的岩石铺就,经久耐用,历时久远的古香道上的石面已经被行人践踏得十分光滑。为了远离世俗的喧嚣,寺院建在僻静的深山峡谷之中,近者数里,远者几十里甚至过百里,修路是个巨大的建设工程,确定走向,去高填低,开山劈石,放稳垫平,不但要有力气,还要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所以古香道是多少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常古香道的历史和寺庙的历史一样长,甚至比寺庙还长。看似简单的一条山路,却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座寺院都有宽阔的石板路通达。妙峰山有一座仰山栖隐寺,始建于唐代。金代初年,被金军从山东青州掠来的大德高僧希辩,来到妙峰山的仰山栖隐寺讲经说法,得到金太宗、金熙宗的支持。希辩同时兼任清水院(今大觉寺)住持,大觉寺至仰山栖隐寺的道路在金代应当是高质量的。现在大觉寺南和大工村往上到六郎塔的石板路非常完好。希辩所传的禅宗五花之一的曹洞宗,四传至万松行秀,行秀和金章宗往来密切。章宗到西山打猎,住在东庄,万松呈上诗一首,章宗第二天到仰山栖隐寺,把将军埚改为独秀峰,即今天阳台山萝卜地北尖,又称仰山东岭。元成宗、武宗都曾创建殿宇,仁宗作太子时修建仰山东岭尊胜塔。金元两代数位皇帝出钱建设栖隐寺,光顾栖隐寺,肯定也要修筑通往栖隐寺的道路。 

       明代智光得到宣德皇帝的照顾,给他修建大觉寺,智光与其印度来的老师萨哈拶室哩创建的西天宗派,在大觉寺迅速发展,明英宗敕赐普照、胜果、西竺、秀峰、广善等寺,由京城通往大觉寺的道路自然是高标准的,徐各庄到大觉寺门前两排古柏行道树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代成化到正德年间,皇帝崇信的藏传佛教在西山一带发展,环谷园大墙、管家岭大墙、徐各庄墙基遗迹的占地面积远远超过亲王,只有藏传佛教的法王,在皇帝的眼里高过亲王,所以这几处大墙应是法王墓园。管家铃出土“敕建大护国保安寺圆寂大善法王墓志铭”证明管家铃新寺遗址就是名噪一时的大护国保安寺。大护国保安寺织绣的佛像至今保存在西藏布达拉宫,见证着汉藏两族的亲密关系。

经历几个朝代在妙峰山东麓修建佛教寺院,给妙峰山麓各条香道奠定了基础。

金代希辩到燕京保存了曹洞宗的香火,四传至万松,万松弟子众多,有中兴少林寺的雪庭福裕、大都报恩寺林泉从伦、大都万寿寺华严至温以及在元太宗时任中书令(宰相)的耶律楚材、以着《鸣道集说》着名的金朝翰林李纯甫等居士。万松及其弟子使微弱的曹洞宗得以发展光大,回传南方,延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曹洞宗是从仰山道即今中南道传向全国的,没有希辩就没有今天的曹洞宗,希辩无愧是洞宗不佻之祖,仰山栖隐寺无疑是洞宗的中兴祖庭。

       明代智光为首的汉语系密宗西天宗派在西山发展壮大,藏传佛教寺院落户管家岭,是妙峰山亲和、纳蓄、包容精神的体现,同时说明妙峰山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携手共同创造佛教文化的新天地。

 

           三、天仙圣母信仰成就了今天的妙峰山古香道

北京地区自明末开始,民间盛行信仰天仙圣母。至清康熙年间,妙峰山的天仙圣母非常灵验而名声大振。数万信众沿路从四方跪拜而来,沿途寺庙、茶棚成为香客的接待站。远近寺庙、茶棚以妙峰山娘娘庙为中心,构成一个庞大的进香朝顶网络。串联起众多寺庙和石刻的则是香客进香所走的各条香道。

天仙圣母信仰源于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信仰。到明后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信仰与北京地区盛行的无生老母信仰结合,形成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信仰。所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俗称“老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给女性神灵的称呼,民间信仰借用了这个称呼而已。天仙圣母有别于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她不仅是比玉女年长,而且出身也从东岳大帝的女儿变成某位皇帝的女儿。天仙圣母还有四位助手,一位是执掌保护人生命安全、抗击传染病传播的“痘疹娘娘”另一位是保障人生活质量的“眼光娘娘”;再一位是助人多子的“子孙娘娘”,还有一位保护妇女平安生产的“送生娘娘”。

王三奶奶、傻哥哥从普通市民一跃成神,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有关,对能治好疾病的能人,人们也把他奉若神明。王三奶奶是天津北京之间某县的民间医生,傻哥哥是暂住天津的一位弱智儿童,有用尘土治愈创伤的绝技,天津的香客把王三奶奶和傻哥哥捧上了妙峰山的神台。民国时期妙峰山的繁荣、香道的建设,天津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