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皇家皮影艺术”、“皮影王”第三代传人王克宗整理和遗留的皮影物件,可以得出“皮影王”在皮影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1、在皮影戏唱腔方面:可能因为当时昆曲、京剧流行上层社会,所以昆曲、京剧演唱与皮影表演结合起来,被后来人们称为“钻筒子”——京剧演员在后台演唱,皮影演员表演皮影人,就是最早的“音配像”。 “皮影王”戏班子的第一、二、三代传人都能够皮影、京剧、昆曲综合演出。目前,这一失传百年的“京剧皮影双下锅”绝活已经被“皇家皮影艺术”“皮影王”第五代传人王丽娟继承,并可以进行表演。
2、皮影表演方面:“皇家皮影艺术”表演更加细腻,为了达到更加传神的目的,一些剧目更加突出了一些传神的表演环节,如在表演皮影人照镜子、眨眼睛、梳妆打扮、点火抽烟及哭泣等技巧时,皮影人的眼泪被夸张,使观众能看到皮影人的眼泪一滴一滴地顺着脸颊流下。这些都是宫廷表演过程中因追求细节,适应视觉需要逐渐创造出来的,虽然来源于民间皮影戏基础,但又高于民间的皮影表演的成分,大多流传至今,可以推断,“皮影王”戏班子应该是较早进行研究和实验演出的。
3、演出剧目方面:“皇家皮影艺术”“皮影王”第二传人王瑞,在京城有一定的名气。北京影戏的“京八本”是戏班子经常演出的。其中历史故事四本为:《英烈春秋》《背解红罗》《四大名山》《香莲帕》。神话故事四本为:《白蛇传》《混元盒》《西游记》《小开山》。此外还有多部小戏。大戏可连续演出于茶社、戏场,小戏则多演于堂会。根据转述,这些戏的丰富和完善过程中,“皮影王”的戏班子起到了促进作用。
4、皮影制作方面:“皮影王”演出道具做工讲究,精细不粗糙,已经高于民间皮影戏班子的普通道具;有的与王府流传出的皮影道具类似。材料使用有甘肃皮影的牛皮、河北唐山的驴皮,而且还创造性地使用了马皮。据王克宗介绍,他爷爷用马皮制作的皮影人道具,皮面平整不易回卷,但韧性不如驴皮,耐磨不如牛皮。——后来北京地区马皮制作的皮影道具曾经较多,可能是受了“皮影王”的影响。
5、演出形式方面:根据“皮影王”第三代人讲述,当年班子在宫廷演出的皮影戏,场面上程序复杂,“很有排场”,很多细节体现了宫廷演出皮影戏与民间的演出形式不同:
A、演出前有“叫影的”——专门有“宫里的人”通知戏班子开始准备演出,演出多长时间,备好剧目。相当于现在“催台”的工作。
B、“皮影王”皮影戏正式演出前有“吉祥词”喊唱,大约有“福寿康宁,国泰民安”一类的祝贺性词语;
C、还有“出场旗队子”,据王克宗转述他父亲的讲述:“唱影时(皮影戏)台口两侧,雁翅队列,走场打旗”——很象现在京剧舞台的“跑龙套”情形,但这个形式很独特,在其他民间皮影戏表演中没有出现过。
D、演出结束后,要“刹影显身”、“影匠要出来谢恩”——皮影戏演员出来和观众见面、说话,在资料记载中不常见,这很可能是现代舞台演出“演员谢幕”的较早雏形。
综合以上情形,可以发现,“皮影王”的演出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舞台程序,很适合宫廷宴会观赏。从这个角度说,“皮影王”的皮影戏班子表演已经比民间一般皮影戏表演更加规范,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已经形成独特的演出形式。可能也正是京西民间流传的“皇家皮影王”称号的由来。